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化的根。学好文言文是传承传统的需要,是修身明理的需要。中华龙脉才能生生不息,我们龙的传人才能更豪迈得进取,更迫切得发奋自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事半功倍。下面我介绍几种自己总结或经典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听
1、听示范,这包括听录音示范、教师朗读示范等。标准规范的朗读不仅可以达到正音、断句的目的,而且也是初步了解课文语言、感情的过程。因为作为示范性朗读特别是一些播音艺术家的朗读,都是字斟句酌,深入领会文章主旨进行的二度创作。这正如现在小孩会说电视广告词一样,听高质量的示范朗读甚至可能让我们在还没听讲前背诵过文言文最起码一些经典句子会记住。
2、听讲解,就是听老师上课讲解。老师的讲解会让我们更快速更准确的理解,文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理解了、喜欢了、好爱了,当然这个时候学习就变成了快乐的事。
二、读
重视读事我国传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我看到一些同学对此不屑一顾。我就给他们讲,古代孩子上学主要就是同学在下面读,先生在讲台读不;给他们讲: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1、读熟,即“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按照朱熹的说法达到这样的程度: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他要求学生不可牵强暗记,多读自然上口,将会永久不忘。
2、读精,即在重点文言文学习中不要放过每个字。比如初中阶段十一文言实词积累为主。积累实词我们通常用以下办法(以八年级课文为例):
a.温故而知新。在理解27课“夕日欲颓”的“欲”时要联想到21课的“欲穷其林”,自然实现加强记忆和知新。
b.比较中鉴别。这又包括三点:首先古今字词意对比:在学习《桃花源记》时要注意妻子、交通等词意的古今变化。其次,同一字词的不同义项如《三峡》中三个“绝”字的不同意思。还有同义词的积累如《核舟记》中的“了了”核“历历”都是清清楚楚的意思。
c.趣味古文翻译。这要求大家更好的联系已有知识。比如《三峡》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你就完全用学龄前背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来理解。
3、猜读,指在读书中根据已知内容推测未知内容。比如,看到标题,猜正文;看到上段或句猜下段或句等。猜读把读和思联系了起来,是阅读变成一次探险,变成乐趣。这特别适合基础较好的同学玉溪时用。 熟读,帮我们理解;精读,叫我们深化;猜读,让我们探索。国内日益兴起的读经运动也许最能让我们理解读确是学好文言文的绝招吧!
三、写
1、改写,即在保持原作思想内容,只把文言文改成白话文。切忌不是翻译,比如还可以改文体、改结构、该人称等。例如我们熟知的《公输》就被鲁迅改变成小说《非攻》。可见成功的改写正是对文言最深入的理解。
2、扩写,就是对原文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之上的扩展补充,使之充实具体。这一点对古诗歌学习尤为重要,诗歌的特点决定了它的跳跃性。而完美的扩写给这种跳跃以最好的过渡。这正是我们理解诗歌的大好机会。
条条大路通罗马,方法千千万万,以上几点希望对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