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单元导入
人们的衣、食、住以及各种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进行的。自然资源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间的物质和信息,要通过交通运输、通信、商业和贸易等方式进行交流,实现互补,这样社会才能形成一个运转自如的整体。
7.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
1 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
2 五种现代化的主要交通方式的优点、缺点:
铁路:运量大,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适宜长途运输
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适宜大宗笨重货物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航空: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高
管道运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交通运输的形式和层次
1 交通运输网络形式: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
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
2 交通运输网的层次:
省级综合运输网——地区级综合运输网——国家级综合运输网
3 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日益网络化、高速化、专业化
高速运输工具,集装箱运输
4 亚欧大陆桥:
(1)西伯利亚大铁路:
(西起)莫斯科————(东至)符拉迪沃斯托克
(2)目前东西最为便捷的通道
(西起)荷兰的鹿特丹————(东到)中国的连云港
5 世界上主要的航海线和主要海港
(1)主要航海线
北大西洋航线(最繁忙的:联系北美和欧洲两个世界发达地区)
地中海、苏伊士运河航线
北美洲东岸各港口经巴拿马运河至北美洲西岸各港口的航线
北太平洋航线
(2)主要港口 (图7。3)
邮电通信
1 作用:联络和协调社会的作用
2 分类:邮政通信 电信通信
(一) 邮政通信
利用交通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
特点:点多、线长、面广
兼营:某些金融业务(储蓄、保险)、以及代理业务(代收税收、代收养老金)
邮件的传递:相关的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邮局共同参加
邮政网络:邮局和邮路组成的邮件传递系统(现代社会,形成世界性的邮政网络)
受自然灾害影响大:靠交通线传递,台风、暴雨、山洪等灾害
(二)电信通信
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等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象和语言。
地形障碍可使电波发生反射、吸收现象,影响通信质量。
邮政网络和电信网络是社会活动的“神经系统”,它们准确、迅速、保密、方便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人民生活服务。
商业
商业是专门从事商品的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的行业
广义的商业包括服务业
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
(1) 收购——商业活动的前提
(2) 储存、调运——购销时空矛盾的缓冲器
(3) 销售——商业活动的终结
7.2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制约和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因素:经济(第一位的)、社会、技术和自然等
铁路建设
1 重要意义:生产和销售,区域经济开发,工业和农业、乡村和城市间联系,文化科技交流,政治统一,国防安全。
著名案例:京九铁路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北京--------香港九龙)
课本上的思考问题?
(1)合理布局交通网
缓解南北铁路运输紧张状况(江西的向塘和九江、山东的荷泽分路)
活跃整个路网(京广、京九、京沪干线畅通,与之横向相交的铁路运输能力有所提高)
(2)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京、津、冀、鲁、豫、皖、鄂、赣、粤、港(9+1)
粮棉油重要产区,矿产资源丰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革命老区:大别山、井冈山,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不富裕。
(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港澳地区与内地的人员和物资交流,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有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小结:建设京九铁路最大的意义是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在现代铁路建设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因素对铁路区位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公路和航道的建设
(一)公路
国道:国家的干线公路,路线的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经济点,尽量缩短长,节省时间。
省道: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
读课本上的图:公路选线
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二)航道(内河航道的建设)
由天然水系的航道和把它们连接起来的运河组成的水路运输网络。
著名案例:以莱茵河为主干的西欧航道网。
莱茵河流经国家:瑞士、法国、德国、荷兰
莱茵河与多瑙河连接的运河:美因-----多瑙运河(北海---黑海)
课后活动 公路干道方案选择
7.3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
1 主要的点:港口,车站,航空港
2 作用:客货流的集散地,是完成交通运输过程的重要环节
3 影响因素: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港口建设
1 港口:具有一定面积的陆域和水域,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
2 最早的港口:地中海东岸
3 原始和天然的港口:一个港湾
4 现代港口:人工改造的,人工筑成的。
5 影响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1) 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
(2) 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
著名案例:中国第一大港-------上海
(1)长江三角洲上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
陆域条件:三角洲地形对建筑港口的利与弊:
有利: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上海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置提供了有利条件
弊端:三角洲坡度极缓,水流分汊多,上、中游的泥沙容易淤塞河道。为此要经常采用挖泥船作用,以保证航道畅通。
水域条件:长江、黄浦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入港航道应有的宽度和大量船舶抛锚所需的空间。
(2)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包括:川、渝、鄂、湘、赣、皖、苏、沪等省市。
注意: 经济腹地是港口兴衰的重要基础
(3)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和外贸基地,人、财、物的优势对港口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小结:建设港口时要考虑航行、停泊、筑港自然条件,以及腹地、城市等经济和社会条件。(以上就是对上海港区位分析的几个方面)
汽车站和航空港的建设
(一)汽车站
1 人们出行,接触最多的交通运输点是汽车站。
2 车站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
(二) 航空港
1 机场占地面积很大
2 对自然条件要求比较严格:机场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3 航空港与城市的距离取决于城市用地、交通联系、环境等综合因素。
7.4 城市交通运输
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
1 交通运输点、线、面结合
2 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城市以客运为主,早晚上下班是高峰期。
3 行人与车辆,车辆车辆交叉,形成典型的混合交通。交通安全格外重要
4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大量的城市面积和空间,是城市的一个有机部分。
城市道路网
城市道路网没有统一的格局,在进行路网规划时,必须考虑当地的具体条件。
(1) 环行放射式道路网: 巴黎、伦敦、慕尼黑、莫斯科
(2) 方格——环行——放射式: 合肥、北京
路网规划的共同原则: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保护环境等。
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1 城市交通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交通线路拥堵;交通环境污染。
2 解决措施:
(1)解决交通线路拥堵的根本措施——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合理规划城市交通道路来自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
比较甲乙两城市的规划,答案在书上的文字中
(2)解决城市交通环境污染的方法:一是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二是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三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城市绿化带的好处:一是放氧、吸毒、除尘、杀菌、降噪、防风沙、调节小气候的作用;二是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以及人行道的良好交通隔离带,三是美好的交通环境还可以提高驾驶员的情绪,减少交通事故。
7.5 电子通信
信息时代的电信通信
1 当今的世界,信息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经济资源之一。
2 谁掌握了信息并使之转化为经济、科技优势,谁就获得了发展的主动权。
3 竞争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信息的掌握。
4 人们要求有更新、更快、更安全的电信手段来满足需要。
5 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的电子通信,是电信通信领域里的“排头兵”
6 20世纪80年代末,有一些发达国家中,计算机系统信息服务所产生的价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
7 电子邮件的最大特点是一种人到人的通信方式,与具体地点无关。
电话和传真是场所到场所的通信方式。
电子通信带来的社会变革
1 多媒体技术:将计算机、通信、声像技术融为一体的技术
2 “信息高速公路”:美国首先提出的“国家信息基地设施”的形象称呼。是一个集电话、电视、电脑等功能于一体,能够综合传输和处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的一个全社会的立体化通信网。
3 国际互联网(Internet):是当前信息领域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具体体现。
注意 :不是唯一的信息高速公路。
4 带来的社会变革
(1) 开展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温州的制鞋业)
(2) 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方便生活。(学习、求医、查询)
(3) 推动世界科技发展。(科学家电子会议、论文、新思想)
7.6 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
商业中心
1 在世界许多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商业中心往往是以寺庙、教堂、行政中心、广场或居民点为中心自发形成的。
2 现代新兴的城市也有的是人为规划的。
3 商业中心的构成:零售商业、批发商业、金融业和各种服务性行业
4 商业中心的作用: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资集聚和服务中心,是组织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国内与国外商品流通的枢纽。
5 商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6 商业中心的组织形式:商业街、商业小区
(一)商业街:集中了较多的零售商店,为消费者购物、娱乐,以及享受各种服务提供方便。
(1) 市场最优为原则:建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商业活动范围很大(零售为主,如: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大街)
(2) 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批发为主,如:书中所沈大高速公路边上的批发市场)
(二)商业小区:一般多由粮店、小型综合商店、副食杂货店和摊点等多种营业点组成。(建在住宅区内)
商业网点
由许多的商业点组成,商业网的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一)商业网点的形成
1 自然环境为商业网点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书上的案例:山区往往要从平原、盆地调进粮食、棉花等农产品
平原则需要从山区、牧区和丘陵地区调入大批木材、牧产品
(二)商业网点的密度
山区的商业网点要少于平原地区
原因:山区人口稀少,交通闭塞,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
(三)商业网点的效益
商业网点靠近商品生产地,可以缩短商品的运输时间,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上海市成为我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最主要的原因:上海本身拥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和商品经济发达的广阔腹地。
现代商品流通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交通技术的进步,运输工具日趋现代化、大型化,加快了商品调运的速度;商品冷冻技术的提高,包装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易腐易损商品的长途运输,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四)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
1 人口稀少的地区:流动服务形式,货郎担、大篷车
2 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固定形式,商业街、商业小区
3 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在商业活动中的应用和推广,使商业网点组织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电视和网上购物、自动售货机。
7.7 国际贸易和金融
日益密切的全球经济联系
1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最突出的表现是:国际贸易(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和国际金融(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2 国际贸易和金融成为现代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
3 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主要原因:技术的进步(现代交通技术、国际互联网技术)
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
1 国际贸易的范围:商品交易、商业信息的交易
2 发达国家工业基础雄厚,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小麦、玉米和畜产品等农产品,资本和技术。
进口:大量燃料和原料
近年来推动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高技术产品进出口
3 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出口:农矿产品等初级产品;20世纪70年代以来,外贸出口商品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出口主要是初级产品
现在:工业制成品占80%以上,2000年是90%
4 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居优势地位的原因:
(剪刀差):发达国家以低价从发展中国家买进所需的燃料、原料等农矿产品,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价格较高,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居优势地位。
5 解决措施:发展中国家之间加强“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应进行“南北对话”,通过谈判改革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在公平合理、平等互利和基础上发展国际贸易,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
1 国际金融起源于国际贸易
2 金融市场: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的场所。
3 世界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
另外还有重要的: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
4 国际金融危机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单元导入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的激增、生活需求的扩大以及工业的迅猛发展
环境问题的内容: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环境问题的实质:发展问题
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
8.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人类与环境(解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
1 环境是相对于人类社会这个中心事物而言的
2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3 人类对环境作用的同时,环境也会反过来作用于人类,这叫环境的反馈作用。
4 环境问题的产生: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5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环境的自净能力。
6 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境问题的表现
(一)环境污染——容易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
环境污染的原因: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举例: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不加处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中,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人们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理垃圾,堆积在城市中或郊区,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
交通、工厂等造成的噪声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产生的放射性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造成海洋污染。
(二)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的原因: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举例:滥伐森林,导致森林对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破坏自然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由于不合理灌溉等原因,导致土壤盐碱化
由于大量燃烧煤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和臭氧层的破坏。
由于生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使物种灭绝的速度呈现加速的趋势。
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一)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
(1) 城市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2) 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水平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等。
(二)从全球看,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主要原因是:
(1)中国家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2) 于经济、技术水平,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而且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能及时、充分解决。
(3) 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举例:(1)酸雨 (2)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将使全流域受到影响 (3)热带雨林被破坏,影响全球的气候 (4)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的“温室效应” (5)臭氧层的破坏(南极臭氧洞9、11月)
全球环境基金(GEF) 融资的项目与其重要性相一致,最多的是“生物多样性”、其次是“气候变化”、还有国际水域、臭氧消耗等。
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人口压力
1 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放慢,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全球人口数仍将大量增加。
2 世界人口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差异:
(1) 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迅猛增长
(2) 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发达国家目前多已接近零增长,有些是负增长。
3 人口压力导致环境问题: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1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超过了极限。特别是非可再生资源。
2 广大贫困落后地区,由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人们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而把无污染技术和环境资源的管理置之度外,结果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并形成恶性循环。
举例: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任意修筑堤坝和道路等。图8。7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 传统的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的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下,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人们认识不到域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2 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不可取。因为其没有考虑到资源的长远价值,也没有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3 小结: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8.3 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一) 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二) 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在中国古代逐渐有了保护生物和因地制宜的主张)
(三) 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四) 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
3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
(1)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2) 持续性原则:地球的面积的有限的,这决定了地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3) 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海洋、生物资源等,需要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1 改变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改变我们人类的行为方式。
2 公众是否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
3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举例:工厂实行清洁生产: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4 环保标志的含义: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
8.4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
2 中国的成就:占世界约7%的耕地养活着约占世界21%的人口,举世瞩目
3 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
(1)庞大的人口压力。
199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的3。4%,而养活的人口约占世界的21%,意味着我国必须用1份世界平均财富去养活相应6倍的人口。
人口压力:1978年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新人口的绝对数仍然较高,每年有1/4的新增产值被用来养活新增加的人口。人口这一沉重的负担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障碍。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我国资源相对短缺的原因:一是庞大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迅速发展,二是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资源利用率低。
(3)深刻的环境危机--------人均资源少
表现: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
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我国只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