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35阅读
  • 0回复

《通过艺术的教育》((英国)赫伯·里德)扫描版[PDF] 查看手机触屏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记忆专家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楼 发表于: 2010-11-20
《通过艺术的教育》(EducationThroughArt)一书是作者自认为在他的著述中最重要的书。 在本书中,作者阐扬柏拉图创见的主题:艺术应为教育任何自然而崇高的形式。作者认为人类的不幸,穷本探源,实系由于个人的自发创造力受到压制。这种现象是现行教育制度的缺失所生的后果。教育唯有运用艺术,才能解脱人类心灵所受的压制,才能达成民主社会的教育目标——自我实现,完成团体的职分,才能真正为人类的未来带来幸福的机运。里德爵士之所谓“艺术”,不仅是指美术、音乐、舞蹈,甚至包括工艺,且系指全部课程教学的艺术化,并包括学校建筑和设备的设计,以及学校环境的美化。 作者在本书中先讨论教育的定义和目的,艺术的性质,次以现代的心理学和教育学来阐释柏拉图的主题。他对儿童的艺术活动作新的分析,并提出解释儿童画的新理论。再次作者讨论到课程、教学方法和学校环境等问题。其中第九章教师,说明教师的职能,生气蓬勃,发人深省。书中的理论与当前世界各国教育革新的趋势,诸多吻合,足见本书在教育上的价值。 本书系译自原著第三修订版。



目录

第一章 教育的目的
一、主题
二、两项假设
三、初步定义
四、总结

第二章 艺术的定义
一、出发点
二、形式
三、自然和艺术
四、色彩
五、主观方面
六、想象的功能
七、价值在艺术上的地位
八、总结

第三章 论知觉与想象
一、知觉的问题
二、美感的因子
三、意象的性质
四、遗觉象
五、遗觉象和教育
六、心象与思维的关系
七、心的发展
八、逻辑的偏见
九、完成心理学派的证据
十、从理论到实际:柏拉图
十一、从理论到实际:达克劳兹
十二、异议答复了
十三、较广的一面
附录甲:儿童的遗觉象

第四章 气质与表现
一、心理类型的研究
二、客观和主观的态度
三、生理的基础四、遗觉型
五、容格的心理型
六、抽象与拟情
七、视觉和触觉型
八、美的欣赏类型
九、补偿因子
十、美的表现类型
十一、结论
附录乙:心理能力

第五章 儿童的艺术
一、自由表现
二、游戏或艺术?
三、自发和灵感
四、蒙特梭利论自发的表现
五、儿童怎么会开始画画?
六、儿童画的发展阶段
七、图式
八、运动感觉的想象
九、心象和符号
十、三项假设
十一、弱视和失明儿童的证据
十二、概念的谬误
十三、儿童画之经验上分类
十四、类别的删减
十五、各类别和功能类型的关系
十六、各类别和知觉类型的关系
十七、年龄因子
十八、早期绘画应用于类型的区分
十九、非视觉的表现形式之一:游戏活动
二十、非视觉的表现形式之二:字句的创作
二十一、非视觉的表现形式之三:音乐
二十二、表现的目的
附录丙:顾克论美术教学和儿童天性

第六章 统合的潜意识形式
一、潜意识的一般理论
二、潜意识的动力学说
三、超我
四、个人的和集体的潜意识
五、儿童心中初发的意象
六、统合的潜意识历程
七、这些历程的社会化关系
附录丁:心物同质论

第七章 教育的自然形式
一、艺术教学的三方面
二、美的准则
三、政府的态度
四、创作和构造
五、学校艺术教学的现况
六、统合的方法
七、从游戏到艺术
八、教育制度的组织
九、科目和班级
十、幼儿学校
十一、小学
十二、中等学校
十三、智力的性质

第八章 训练和道德的美学基础
一、传统的概念:(甲)军事的,(乙)道德的
二、道德训练的起源
三、从强迫至合作
四、相互的社会涵义
五、教育的涵义
六、结论

第九章 教师
一、布伯的创造力概念
二、唧筒和漏斗
三、教育即选择
四、自由和联合
五、问和答
六、教师和学生
七、应用于本书的主题
八、结论

第十章 环境
一、一个可行的世界
二、一个实用的示范
三、优先的问题

第十一章 必要的改革




右脑记忆论坛下载链接
请安装迅雷或QQ旋风下载
5.49MB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