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趋淡薄,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感受。但是到底在什么条件下记忆才淡薄的呢?它有什么规则可循呢?法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1850—1909)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就成为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最多领域之
艾宾浩斯有一个实验结果绘成的图表,就是有名的“艾宾浩斯曲线”。
他曾用三个希腊字母拼写成“无意义”音节,以此作为记忆的对象,在心理学实验中使用有意义的词是不允许的,因为有意义的词会引起不同联想。他把那些“无意义”的音节,每8个分为一组,共分为8组,把自己作为被试者,测定完全记住所有音节需要多少时间,结果大约用了1000秒。过了20分钟,把相同的内容再重复一遍时,缩短了约580秒,用百分比表示则称省时率,即20分钟后的省时率为58%,与此相反,遗忘率是42%……这条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得较快,以后逐渐慢下来,一个月之后的后的省时率大约为20%。记亿与遗忘既然有规律可循,我们就可以把握它,提高记忆效果,有效地同遗忘作斗争。许多人做了类似的实验,其结果虽然有出入,但曲线的运动规则“八九不离十”。
实验结果还表明,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制约,也受其他因素制约,如识记材料的意义、数量、序列位置,人们的学习程度以及生理、心理因素。
遵循规律是最容易成功的,如果能遵循遗忘曲线的规律来进行学习和复习,事半功倍的成就感将一直伴随着你。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艾宾浩斯在实验室中经过了大量测试后,产生了不同的记忆数据,从而生成的一种曲线,是一个具有共性的群体规律。此记忆曲线并不考虑接受试验个人的个性特点,而是寻求一种处于平衡点的记忆规律。
但是记忆规律可以具体到我们每个人,因为我们的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导致我们有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规律对于自然人改造世界的行为,只能起一个催化的作用,如果与每个人的记忆特点相吻合,那么就如顺水扬帆,一日千里;如果与个人记忆特点相悖,记忆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