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之前最主要应该做两件事情,一是条理化,二是 。条理化后,散乱的知识通过归纳整理变得有了条理,这时再来记忆,效率大增,效果良好。而理解之后,未知的、陌生的知识经过合情合理的解释后,全部或大部分转化成了已有的、熟悉的知识,经过这样的转化后,记忆的负担得到了大幅度的减轻,知识的记忆当然变得轻松了许多。
我们通常说的死记硬背(或是机械记忆),即是指既不去理解,也不进行归纳整理,任何技巧都不讲就去记忆。这样的学习记忆效率很低,显然应该及力避免。理解和条理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考的过程。人有多种思维方式:比较、划分、联想、判断、推理、概括、分析、归纳、总结、猜想、反证等等,当然也包括记忆。什么是思考,思考就是就是这些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显然,记忆只不过是思考中的一种方式而已,如果我们只用记忆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来学习,而其他思维方式则很少涉及,这显然是对我们大脑资源的一种浪费。我们的头脑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多的思维方式,我们却不去开发不去利用,那头脑资源闲置的后果就是效率低下。所以,我们决不能死记硬背。
需要指出的是,不去理解不去条理化就进行记忆当然不好;而理解以及进行条理化之后,不去有意识的记忆也是不好的。所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所以,知识在进行加工后,也要进行有意识的记忆一下。
另外,有时候要记忆的东西太多,而对这些东西我们做不到多深的理解。比如,对于一个第一次操作电脑的人,键盘上过多的按键以及使用各种软件过多的操作,肯定会让他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他会感到要记忆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实际上,他不需要上来就记忆,他可以动手操作。在实际应用一段时间后,他会感到,虽然他没有特意记这些按键及操作,但是他却通过多次实际演练已经记忆住了。这样的经验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有,只要某件事我们亲身体验过了、实际操作过了,我们会发现记忆效果相当好。就好象书中的概念定理公式,经过做练习题后会较为容易的记住。另外许多人感到在校学习某门学科时比较有困难,但在实际工作后需要用到这门知识时,却发现通过实际工作天天查阅、翻看,并且结合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情况与书本上的内容对照,这时候这些内容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而且掌握的效果相当好。所以,在发现需要记忆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的情况下,不要急于记忆,找个机会多实际演练演练就容易记了。
有个术语叫做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个术语所说的是关于记忆的规律。对于记忆过的知识材料,人能回忆起来的知识量呈现出一个下降的趋势,如下图所示
横坐标为时间t,纵坐标为所保持的记忆内容v。图中零时刻即为记忆刚结束的时刻,可以看出,在较短的时间内,人能保持住起的知识量急剧下降,到了t2时刻,遗忘率已达到90%。显然如果我们在学习新知识后,在t2时刻或更靠后的时间再去温习,这时我们就感到已经学过的知识又变得几乎跟新的知识一样陌生了。相信这种体验,每个人都经历过。显然,这种情况会给我们的学习造成非常大的麻烦,使得我们的学习投入与产出极为不成比例。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当然不能等闲视之。
既然在t2时刻或以后再复习会令我们感到如同重新学习一样,那我们一定要避免这种浪费时间、降低效率的情况的发生。我们应选择在t1时刻左右去进行复习,此时不需要浪费多大力气即可巩固学习成果。显然这种情况下的学习方式是节省时间和精力的,当然也是相对高效的。
修补一座堡垒总比重建一所堡垒省事得多。
还有,从心理角度讲,一个人在兴趣盎然、充满热情的情况下,记忆力会大为提高;而当闷闷不乐、心情压抑的情况下,记忆力会显得较差。在工作中,有的人责任心很强,心中总是想着工作的事请,这种情况下他的记忆力会显得很好,似乎什么事请都能记住,反应也较为敏捷;而有些人的责任心不太强,不太爱想工作上的事,这种情况下会显得记忆力一般,反应也不够快。
记忆技巧所谈的实际上也就是记忆规律,或者说关于大脑记忆的客观规律。如果我们按规律办事,就会取得预期的效果。而违反规律,则必然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常见的情形就是,如果一味死记硬背,则不仅记忆效率低,且容易使人精神疲惫、头脑困乏。严重者连正常的学习也进行不下去了。所以当你感到学习很累很烦时,你或许会因为自己的吃苦耐劳精神而有所感动,但你更应考虑一下你的学习方式或学习方法是否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