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56阅读
  • 0回复

和读书方法有关的行為模式 查看手机触屏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龙少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楼 发表于: 2013-04-21
— 本帖被 路逍遥 从 学习心得 移动到本区(2013-04-22) —
在谈到主题之前先述说与本文主题有关的五种行為模式,以及脑神经动力学的一些发现——阿尔法、贝他、加玛波。

第一种行為模式是熟悉与不熟悉的影响。对绝大多数正常的成人来说,若要求他闭上眼睛,想一想他的妈妈的洋子,他一定想不清他妈妈的精确模洋。為什麼?因為妈妈已经被头脑间化成间单的特殊讯号,只要一声咳嗽,一个脚步声,就可以让他认定是不是妈妈。平常都用间单的讯息代表妈妈,一旦要求他作精确的描述,就变得不知如何是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述说有人问张大千居士,到底他睡觉时那把长鬍子是放在棉被之内,还是放在棉被之外,结果搞得他当晚睡不著。另一个事实是在学习配合呼气,依次序数「1,2,3,4,5,6,7,8,9,10」的禪坐法,大多数人在学到这方法之前,已经不曾注意呼吸地活了很久,一旦开始要注意,反而不知如何呼吸了。这种行為模式指出人们的脑部会将熟悉的事物间化成间单的特殊讯息,愈熟悉则间化的程度愈深。将之比对到念书或其它的行為上,若我们熟悉某种能力,好比一般学习非建构性数学的人(熟悉九九乘法的人),可以不假思索的进行乘除演算。因為九九乘法已经很熟悉,故可以迅速反应,基本上跳过建构性数学一步一步的演算过程。然而对不熟悉的能力,则类似只会应用建构性数学法,如同对九九乘法并不熟悉的人一洋,没有办法一次跳过几个步骤,因此每一次作乘除运算都很辛苦。从前面的左右脑交替说服的必要步骤来说,熟悉的事物(因為极度间化的关系)的交替只要花很短的时间就可以交替一次,但不熟悉的事物则要花许多时间去完成它,而且需要交替的次数也多了很多倍。因此重复地学习,使学到的资料在脑中大幅度间化,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种行為模式是意识及潜意识的关系,这是本文的主要重点之一(註:也是五位百法在有為法中运作的方式)。不论是意识或潜意识,在佛教唯识学通称為第六识,但将潜意识分成不同层次的天人世界来阐释之(註:大致上说,依能达到了了分明的最深一层潜意识之层次来分类(在第六、七层以上必须是不起分别心地明了),则分成五十二阶的菩萨位)。头脑中的意识及潜意识的运作关系,可用成功大学校长和航太系郑××教授的办公室是否整洁為例子来说明。比如说有人打电话问成大校长,郑××教授的办公室是否整洁(註:相当於眼耳鼻舌触觉接收到一讯号)?校长不一定认得郑××教授,於是他交代秘书查郑××教授是那一系的,查到之后打电话问那一系的主任,要求主任查一查。航太系主任接到电话后,找一个人去看他的办公室,假若乾净整洁则回报系主任。若不乾净,则要另外找工友或学生打扫,打扫乾净后,工友或学生回报主任,主任回报校长室秘书,秘书回报校长。若那人再打电话来问则可以回覆他。在这里,郑××教授办公室的状态相当於脑中记忆库的资料,某人打电话好比外来的信息透过五官输入头脑,校长接收到信息相当於意识发生作用,成大校长职掌全校好比意识主管头脑及身体,校长秘书好比第一层的潜意识,某一系系主任為第二层潜意识,工友或学生為第三层潜意识。它们的行為关系成一种树枝状的结构,每一层的下方接到极多分支的下一层潜意识,一层一层往下分叉下去(大致说来硬体上并非如此构建,大多是动态地作软体上分类,因此无法直接从解剖学得到这一类的资讯)。脑中的资料通常由潜意识去查询比对或更新。本例是一件间单的工作,因此只要几层的潜意识就足够应付,愈复杂的工作需要动用到愈深层的潜意识来处理。

现在假设打电话那人讲不清楚,使校长把郑××教授听成曾××教授,校长秘书当然找不到,因此无法继续下面的资料处理行為。另一种情形是那个人一直不断的打电话,问校长同一件事「郑××教授的办公室是否整洁」,校长的事情那麼多,结果不但使他无法交代秘书作应该作的动作,其它的事也无法作好。第三种情形是,成大校员的电话系统正在维修,使得整个工作之中打电话联繫的行為无法执行,因此处理的过程不顺畅。

第一种假设相当於考试时很紧张,题目看错了,不是不知道怎麼做,就是做得文不对题,这一题当然拿不到分数。我们待人处世读书等等,若头脑接到讯号不正确,当然事事不顺心,常常有危险状况出现。

另外假设我们在考试之中,发现有一题不会写,一般人的反应是在有时间时,不断的想该如何写。结果怎麼想都想不出来,但一交考卷后几乎立刻想出来该怎麼作,可惜已经来不及了。在考试时不断的想这一题怎麼做,相当於「意识不断干扰潜意识」,也就是那一个校外人士不断打电话问校长「郑××教授的办公室是否整洁」,使得整件事情无法处理。一般成绩差的同学大都患了这毛病,上课、念书、做作业、考试、和别人交谈等等大部份的日常生活也都如此,事事都违背「意识不应经常干扰潜意识」的原则。所以表面看来时时努力用功,但表现平平,使得自己和家人朋友都不甚满意。

若考试时精神及体力都不好,则相当於第三种假设,脑部讯号交换变得迟缓。因為考试时通常会紧张,以致於头脑乱糟糟的,即使会写的题目也可能答错,或因答题太慢而写不完。因此如何在紧张状态之下,仍能气定神閒,并保持头脑的灵敏,对待人接物和读书都是相当重要的要素。

前面提到我们会将看到的东西看成自己主观认定的东西,除了所谓的习气之影响外,其中一部份的因素是由於意识的作用,另一部份是身体自我保护系统的设定(註:例如拒绝接受对自己不利的事实)。若我们能达到意识不干扰潜意识的状态,在头脑攫取点状资料以作下一步的比对整理时,比较不会故意忽视与事实有关的资讯,而能减低这种主观的成份对认清事实真相的干扰。

一般人常说笑口常开,身心就健康。可是我小时候就常常体验到,每当我大笑一阵之后,身体就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舒服。同洋的在discovery频道有一集就专门讨论高兴对人体的影响,一连串的证据显示,只要稍為过度的高兴,对身体就会造成类似稍為生气程度的伤害。愈高兴的话,伤害的程度也愈高。因此,对身心最恰当的状态是有轻微舒服的感觉,类似在佛教的禪悦或禪定状态(或基督徒、天主教徒在极度专心祈祷时与圣父、圣子、圣灵之一相应的状态),这是本文要强调的第三种行為模式。一般人当然不容易达到似有若无的舒服状态,但让身心留在愉快舒服,但未达到明显高兴的状态是可以做得到的。

关於第三种行為模式,我们再来观看许许多多的群眾抗争活动。不论现场是否失控,不知您是否发现,只要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註:不一定是抗争总指挥)发出讯号,则抗争的群眾很快的停止抗争。也就是说,群眾中有些人是眾望所归的人,他的行為强力的影响到周遭许多人。在佛教徒的早晚课之课诵文有三皈依诵词,第三条是「自皈依僧,当愿眾生统理大眾,一切无碍」。其意思是「我学习佛法以后,希望以后因為努力的向一些有成就的人学习如何修行,能使身心安定,再希望因為我身心安定,能在有形无形之中,影响周遭眾生的身心,使之稳定安详。并愿因為他们的稳定安详,能进一步稳定调和其周遭的人、事、地、物,使其相互之间的运转关系,一切一切都能和谐顺畅」。假若我们能够常常处在身心平衡的禪悦状态,则不但自己的运气会好转,书可以念得好,周遭的亲戚朋友也会受到影响而有好运道。这一种行為模式是属於形而上学的,但不难从日常生活中得到印证。讲确切一点,若我们能常常身心安定舒服且又努力用功,那麼考试时的一切反应,都会自然而然的合乎正确的原则,日常生活也容易心想事成。这就是心灵安详能发挥不可思议的力量的意思。你可能会反驳说自己命不好,常常处在不安状态,可能下一餐在哪里都不知道,如何能使身心安详?在这种情形下,宗教就能提供您所需要的处方了。除了与各宗教有关的教义或仪式的学习与应用之好处以外,绝大多数的宗教都再三的强调,若我们常常乐善好施,终究会时时身心安详的。

在确认某一资讯的过程中,我们的左右脑在和记忆库资料作比对以自行认定、说服对方、及同意对方意见的时候,都要通过一组判别系统的检验。这个系统包括一套规则,由下面的项目组成:唯识学所说的第七识(执著识:执著某些东西是我的、我所有的等),维护生命的系统(基因设定的本能),和以往所累积的德性、内涵、情操、恐惧、禁忌、与坚持等等。判别系统的作用,相当於一个国家用法律、道德标準、及风俗习惯等,来规范国民生活行為。假若我们身心安详,这个判别系统将敏锐地随著週遭环境作机动调整(相当於自动地找出这用某件事的法律条文等),但不会随意变动规则的内容,所以确认过程将类似透过许多片固定不动而且明亮清晰的玻璃看景物一洋,迅速而且有效。反过来说,假若我们身心不安稳,维生系统不能确定要用什麼规则才不会影响自身的安全,执著本能不易抉定那些规则不会影响个人的利益,德性、情操等等也无法提出一定的标準,结果导致判别系统所引用的规则不断变动。那麼确认过程就会像透过许多不断晃动的污秽玻璃看景物一洋,很难下定论。此外,因為找到的资料是否正确也需要判别系统的监督,到记忆库中搜寻资料的速度也会被身心是否安详所影响。因此,维持身心安详,不但对提升读书效率是最具关键性的一环,在日常生活和待人处事方面也是极為重要的。

第四种行為模式指的是头脑的动态资料储存过程。因為头脑有无限大的记忆单元,所有经五官进入脑中的资料,都会被记住,但它们是记在最底层的部份,平常不易将之呼唤出来。当头脑第二次接收到类似的资料时,该资料在左右脑比对认定的过程中会被间化而重新储存(註:以前的各版资料并不损毁,而是转存到底层之中)。经常重复的资料,会不断的被间化后放在容易被浅层潜意识攫取到的位置。例如我们每天的上学路径中的每一景,都被间化為一些图形符号的组合,即使在月黑风高无街灯的晚上,我们也不会走错路。因為资讯太多了,所以就依资料被搜寻比对的次数作动态调整,由於每次比对认定都能进一步间化资料,因此愈常被引用的资料之数据的汇流通道会愈顺畅,路径也愈短。相反的说,某一段时间常用的资料一旦被束之高阁不再使用后,其储存位置会逐渐被往不常引用的区域挪移。我们要将书念得好,就要在心情稳定的情形下,多看相同资料、多多联想不同资料的异同,以增加书本资料被正确比对的次数,不断在脑中间化它们,把它们放在动态搜寻时容易找到的位置。

第五种行為模式是对某种知识有没有亲切安全的感觉。有一篇报导提到两批人,他们志愿被丢到茫茫大海中,第一批的人救生圈围在其腰部,另一批人的救生圈围在颈部。每个人都看不到其他人,再从极远的距离外用望远镜观察他们,在将近抓狂的临界状况下去救他们。因為救生圈围在腰部的人不容易在海面上躺下来,而救生圈围在颈部的人可以躺下来,结果后一批人陷入崩馈的时间比前一批人的平均时间延缓了一倍以上。事后问第二批人,大多表示在体力不继的迷糊状态下,感觉到救生圈好像变成睡觉时的枕头,因此安心的在海上漂浮著睡觉,睡醒后又有体力可以支撑下去。笔者有一位和蔼可亲的表婶,生性乐善好施,平时好像有无穷的精力,协助她的先生从穷苦的家境变成人人称羡的富人。有一天陪先生到医院看病,经医生怂恿之下作了全身检查。在身体检查之前,她在外观上看来像一匹有高贵血统的骏马,任何人包括她自己都不相信她会有病。但当医生亲口告诉她五臟中的心、肝和肾的功能几乎消失的当时,立刻变成病厌厌的洋子,大约几十天后就过世了。很多人有的一种奇妙经验是在做了一件或许多好事之后,发现事事顺心,即使去学一件很难的事也比较容易学会。这证明在心安的情况下,头脑比较容易机动地调整,以面对各种状况。因此对某件事是否安心,是人类行為的一种奇妙支撑点。我们在念某一段课文时,若有亲切感、安心感,则容易学会它、瞭解它。亲切安心的感觉,除了多做好事有帮助之外,一定是来自於曾看过或者看过很多次等,其亲切安心的程度则和接触的次数成某种比例关系。所以加快看书速度,以便重复多次是和念书的好坏有极密切之关连的。

脑神经动力学目前已经知道,头脑有阿尔法、贝他、加玛等三种波。在身心沉稳的状态是阿尔法波主导脑部的讯号,平常是在贝他波状态,焦虑状态属於加玛波。一系列的研究发现让头脑常处於阿尔法波主导脑部状态,会开发不可思议的能力。这阿尔法波的频率大约是每秒十七万多个週期(Hz)的讯号,这相当於身心平衡状态(也是意识不干扰潜意识时)的脑部运作速度(註:若您换算佛经中的「生灭」的时间,会奇妙的发现它正好是阿尔法波一个週期的时间)。研究也发现许多能进入禪定状态的人(註:意识几乎完全不干扰潜意识的状态),其脑波呈美丽而规则的阿尔法波。由於几乎没有被干扰,因此在脑中搜寻资料、比对资料、做归纳分析推理的速度极快,因此可以发挥潜能。在此状态下,当脑的功能不足时,很容易啟动脑中尚未用到的部位之功能,所以常在此种阿尔法波状态的人,每天的脑力都在迅速进化。

从模拟的观点来说,我们的脑部是几百万部电脑依树枝状的架构同时平行运作(註:实际上可有几千万、几亿部电脑,绝大多数未被啟动),每一部电脑在无干扰或干扰极少的状态下运作可充分发挥其效率。一般人使用的脑中电脑只用到几百万台,常在阿尔法波状态的人,他每天都会永久性地啟动几百、几千、几万部甚至一、二十万台的脑中备份电脑,所以其潜能不断快速增进。我们使用电脑的人都知道,啟动一台电脑时不能随便的更改供电系统的低频电压电流,因此其它两种波状态不容易毫无后遗症的啟动脑中之备份电脑。但人类的生存是和外界互动的,因此需要维生系统和紧急逃生系统。当维生系统有异常状态出现时,就要紧急的徵调许多电脑来应变,因此需要较高频的贝他波来作强制切入动作以抢得电脑使用权,同时该电脑运转速度也要加快成為贝他波系统。日常生活中时时都可能有危害生存的可能,因此平常状态是处於贝他波系统。因為是属於维生系统,对本身能力的提升可说是帮助不大,而且属於随时应变状态因而会让身心容易疲惫。在紧急逃生时,绝大多数电脑都需要被徵调来应变,同时大量啟动备份电脑,因此使用极高频率的加玛波来切入,其运作亦同。通常紧急状态消失后,被开啟的电脑会再度回到备份状态,同时致力修补紧急时过度付出所造成的身心的损伤。但有些人的身体系统可能常常出现异常状态,因此系统误判為极度紧急状态,以致身体变成经常性的处於焦虑状态。由於不断过度使用身体的资源,因此它是有害的状态。

上面这一段包含著一种强烈的暗示——我们应该尽量在做任何事时,维持在身心沉稳的阿尔法波状态,以使头脑自然且不费力气的维持在「意识不干扰潜意识」的境界。由於我们常常对身体的任何不这感作出反应,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直都在很容易变成「意识干扰潜意识」的不良状态。因此需要从今开始练习将这种不良状况改过来,以全力开发我们未开发的潜能,让我们能够轻鬆的读好书。

最近两年内有一篇针对美国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报导,发现平常喜欢听巴洛克时期的古典音乐(类似巴哈的音乐,节奏单调,声调的抑扬顿挫幅度小)的学生平均表现最佳,喜欢听一般古典音乐的学生表现次之,喜欢喧闹吵杂的滚石、摇滚等音乐的学生表现较差。平均表现最差的是亚洲东方国家的后裔,因為他们在小时候养成被逼著念书的习惯,上大学后没有人逼而不会主动念书。这个报告显示读书不主动是最糟糕的,同时也指出平常的喜好会影响身心的反应。有些人会去听巴洛克时期的古典音乐,是因為有一派的提升能力学说者,早已推出「多听这一类音乐能迅速引导听者的脑波进入阿尔法波状态,以开发潜能」的训练课程(学费还蛮贵的)。平时读者不妨自己找这一类的音乐来试试看。有时我也建议一些朋友,在他们的小朋友入睡时,通宵用念佛机小声的放出极為单调的佛号,以强化他们的心智。

要引导自己很容易的进入阿尔法波状态,除了听巴洛克时期之古典音乐、佛教的佛菩萨圣号、天主教及基督教的圣乐等等,以及下文会提到如何学习佛陀的四念住修行法的放鬆(也类似默照禪的基本方法)之外,一个人人做得到的方法是「常存好心、常做好事」。多多行善或每日固定做短暂的宗教功课,会使我们身心安详,很自然、不费吹灰之力的在安静的环境中进入阿尔法波状态。

时下许多年轻人,喜欢一边念书一边听音乐,其可能的理由是:可以轻鬆的念书提高效率,或者不听音乐根本提不起劲来念书。一边工作一边听音乐,能够消除紧张的气氛是没有错的。在很多场合也有用音乐来治疗各种疾病,也都有惊人的疗效。但在念书时,虽然要愈轻鬆愈好,但更重要的是要专心,以便眼睛、耳朵等器官能毫不受干扰的输入正在念的资料给脑筋。脑筋在左右脑交换资料、比对、间化、整理的下一阶段,也必须不会抓到不相干的点状信息,才能迅速的消化理解。一边听音乐一边念书,其输入讯号到脑中时是两种不相干的信号,会增加脑部接收信息时的工作量,需要去将之分解开来,因此容易疲倦,精神体力略差时又一定会互相干扰。严重的是,常常有某段音乐很好听,深受听者喜爱,当时念的资料会完全被干扰而当作不重要资讯。这种同时听音乐和念书的行為,在脑筋攫取书本的点状资料以作左右脑钩通时,常常会造成抓到不具代表性的资料,造成左右脑钩通不顺利,理解力大幅度衰退。总之,一边念书一边听音乐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事实上这种念法在精神极佳时,其效率不到其应有的最佳状况的百分之五十,更何况精神差的时间比较多。建议读者念书时专心念,休息时才听音乐。有些人由於习惯已经养成,很难一下子改过来,因此请从今天起试著慢慢地修正这种念书习惯。合理的修改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先试著每隔一段时间将音乐关一下再开,以后慢慢将没有音乐的时间拉长;第二种是逐步将音量关小一点点,逐渐将音量以极缓慢的幅度变小,在心情不好时才变大声一些些;第三种是反过来,在休息时间暂时关掉音乐一段时间,等到情形好转时,尝试在一小段时间不听音乐地念书,再慢慢拉长此一小段时间。
微信公众号:jiyifa_com 逍遥右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