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典故】杨布打狗
杨朱有个弟弟叫杨布,一次穿了件白布褂子出去,天突然下起了雨。杨布就脱了外衣,穿着里面的黑布衬衣回来了。他家的狗仿佛看见陌生人似的,对着他狂叫不止。杨布大怒,拿起一条木棍要揍它。杨朱从屋里出来说:“不要打它,你怎么能怪狗呢?如果让你的狗出去时一身白毛,回来时变成了一身黑毛,你能够不奇怪吗?”
[教学内容]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简要分析]内外因相互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在个人长成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碰到问题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杨布碰到问题没有先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责怪别人:怪狗不认识他,这是要不得的。
【寓言典故】杀猪教子
曾子的妻子上街,她的儿子又哭又闹,就对儿子说:“你回去,妈妈回来就杀猪给你吃。”小孩这才作罢。曾妻从街上回来,见曾子正在捆猪,就说:“你疯了,我是骗骗小孩的。”曾子说:“你怎么能骗小孩子呢?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只会学着父母的样子。你现在欺骗孩子,就是教孩子去欺骗别人。做父母的欺骗自己儿子,做儿子的会不相信自己的母亲,这样还有家教吗?”说完,就一刀戳进猪的喉咙里。
[教学内容]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简要分析]内因是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实在太重要了。
【寓言典故】愚人吃饼
有个人十分饥饿,走到一个店子里买煎饼吃,吃完了六个半,就觉得饱了。于是这人非常后悔,给自己打了几个耳光,说:“我现在饱了,是由于吃了这半个饼的缘故。这样看来,前面六个饼是白吃了。如果早知这半个饼就能吃饱,就应该先吃这半个饼啊!”
[教学内容]量变与质变
[简要分析]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吃前面貌的饼,是处在量变阶段,不吃前面的饼,是不会有后面的质变的发生的,也即是不可能感到饱的。
【寓言典故】朝三暮四
宋国有个老头儿,很喜欢猴子,在家里养了一大群。日子一长,他了解了猴子的性情,猴子也居然懂得了主人的心意。老头儿愈发喜欢了,宁可让家里人饿着,也要让那些猴子吃饱。不久,家里的粮食快要吃光了。他想减少猴子的定量,又怕猴子们不肯答应,于是他先对猴子们说:“从今天起,我给你们吃橡子,早上三升,晚上四升,够了吗?”猴子乱蹦乱跳,表示不满。老头儿又说:“好吧好吧,给你们早上四升,晚上三升,总该满意了吧?”猴子们听了都摇头晃脑地趴在地上,十分满意。
[教学内容]量变与质变
[简要分析]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能够引起质变,而且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故事中的老头正是利用了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情形,不失时机地把朝三暮四、朝四暮三变换了一下,猴子的态度就前后大不一样了。
【寓言典故】急性汉子
从前有个急性汉子,刚跨进一家面馆就大声嚷道:“怎么还不拿面来?”店主拿来一碗面,往桌上一倒,说:“你快吃吧,碗我要拿去洗了。”这个汉子窝了一肚子气,回到家里告诉妻子:“真把我气死了!”话音未落,妻子连忙打起包袱要走人:“你死了,我得去改嫁啦。”妻子改嫁刚过了一夜,后夫就闹着要离婚。妻子问他是什么原因,后夫气冲冲地说:“怪你还不养出个儿子来。”
[教学内容]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简要分析]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象这个急性汉子,办事情急于求成,企图立竿见影,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寓言典故】姜从树生
有个楚国人首次看到生姜,就对别人说:“这东西一定是在树上结出来的。”别人告诉他:“错了,这是土里生成的。”这个人固执己见,最后说:“我们打个赌,找十个人来问,拿乘坐的毛驴作赌注。”他们找了十个人问,结果个个都说生姜是从土里生成的。这个人哑口无言,愣了半天,对别人说:“毛驴让你牵走,可生姜还是从树上生出来的。”
[教学内容]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简要分析]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但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个楚国人的固执也说明了这一点。
【寓言典故】庸医断箭
有个医生自称善长外科。军营里有位副将在战场上中了流箭,箭头深深地扎进膜内,他立即请那位医生来施行手术。医生掏出一把大剪刀,剪去了露在外面的半截箭杆,就要辞退。副将说:“箭头还扎在肉里头,怎么不取出来?”医生说:“这是内科的事,与外科无关。”
[教学内容]坚持唯物辨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简要分析]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而这介医生则是在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寓言典故】蓬头赤足
鲁国有一对夫妻,男的编得一手好草鞋,女的织得一手好麻布。有一天两口子决定到越国去发展。有人对他们说:“你们搬到越国去,恐怕会穷得揭不开锅。”两口子不解:“为什么呢?”那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越国人是光着脚板走路的;麻布是用来做帽子戴的,可越国人是蓬头披发、从不戴帽的。你们虽然手艺不错,可是到一个用不着这种手艺的国家去,不穷才怪呢。”
[教学内容]坚持唯物辨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简要分析]这对鲁国夫妻到越国去一定会受穷吗?未必!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旁人的劝说看似有一定的道理,实质上是在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越国人的“篷头赤足”,对这对鲁国夫妻来说,实际上是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只要引导得当,设法改变越国人“篷头赤足”的生活习惯,不愁生意没有。可惜寓言中的主人公目光短浅,没有看到这一点。
【寓言典故】黄公嫁女
齐国有一个姓黄的老相公,很讲究为人谦逊。他有两个女儿,长得国色天香。有人赞赏他的女儿,但他也常常说:“小女相貌丑陋,不足挂齿。”长此以往,众人都信以为真。因此,黄公二女丑恶之名远播,到了婚嫁年龄,没有一个人来上门求亲。卫国有个人死了老婆,无钱再娶,便跑到黄家求婚。等到婚礼完毕,揭开头巾一看,竟然是个绝代佳人。消息很快传开了,人们才知道黄公过于谦虚,存心把自己的女儿说丑的。于是,二女儿便有许多名门望族来争相提亲了。
[教学内容]坚持唯物辨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简要分析]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坚持全面性,克服片面性。谦虚本来是种美德,但过分了就会变成坏事。这位黄公的过分谦虚,结果是断送了女儿的青春。
【寓言典故】踊贵屦贱
齐景公在位时,刑法相当残酷,动辄就把人的双脚砍掉。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职业:专门做假脚出售。有一天,齐景公想叫晏子换一换住所,对他说:“先生的住宅靠近市场,又狭小,又嘈杂,请换一个清静的住所吧。”晏子说:“这是先父住过的地方,我的功德远不及先父,这间住宅对我来说已经是够奢华的了。再说家近市场,早晚买东西方便,对我是很有利的。”齐景公笑着说:“先生住在市场旁边,可知道最近物价的贵贱吗?”“当然知道。”晏子答道。“那么,什么东西卖得贵,什么东西卖得贱呢?”晏子答道:“假脚卖得贵且在天天涨价,鞋子卖得便宜且在天天跌价。”齐景公听了脸色大变,于是就不再滥用砍脚的酷刑了。
[教学内容]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简要分析]人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表现在人类能积极的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人在实践基础上不仅能了解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目的性和计划性。典故中晏子抓住了最能反映本质的现象:用“踊贵屦贱”这一事实揭示了齐国刑法残酷、荼毒人民的重大问题,不露声色地向齐景公劝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正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寓言典故】凿湖容水
王安石任宰相的时候,力图变革,大力推行农田水利等新法。一天,一位官员上堂启奏说:“把八百里梁山泊的水统统放光,然后垦成桑田,其利益不可小看啊。”王甚为高兴,但沉思了一阵说:“可这八百里湖水放到哪儿去呢?”国子监老先生恰好坐在旁边,开玩笑说:“可以在旁边另外挖一个方圆八百里的大湖用来容水。”王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教学内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简要分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而故事中的主人公却是好大喜功,主观片面,提出的建议不切实际。
【寓言典故】以羊换牛
齐宣王坐在堂上,有仆役牵着一头牛从堂下走过。齐宣王看见了,问:“把牛牵到哪里去?”
仆役答:“今天是祭祀日,杀牛祭钟。”
齐宣王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这副可怜相。没有罪而要它去送死,这有悖仁慈。”
仆役问道:“把牛放了,钟还要不要祭呢?”
“钟怎能不祭?这样吧,杀一头羊来祭吧。”
[教学内容]认识的根本任务
[简要分析]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以羊换牛、以小易大,仅是事物的现象在变,但齐宣王要搞衅钟祭神的迷信举动没有变,因而用一头牲畜做牺牲品的需要也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