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55阅读
  • 2回复

议论文写作漫谈:古今中外见广度 正反对比显深度 查看手机触屏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jiyifa逍遥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楼 发表于: 2007-03-04
议论文写作漫谈:古今中外见广度 正反对比显深度

在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最常见的毛病就是内容单薄。要求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结果写到三四百字,就再也写不下去了。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作者取材视野的狭窄,无论是事例的运用,还是名言的引用,都显得十分贫乏,也就是缺乏议论的广度。其次在于作者见识的肤浅,分析问题往往浅尝辄止,也就是缺乏议论的深度。如何才能写出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议论文呢?

  要写好议论文,首先必须注意所采用的材料的广泛性即它的“广度”。在这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取材要兼顾古今中外的各个方面。比如有一篇题为《说勤》的议论文,为了证明“勤能出成果”这个观点,举出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学问大成,挂上六国相印的事例,这是运用古代的事例。还举出了陈景润用了十几麻袋的草稿纸,终于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的事例,这是运用现代的事例。以上两个事例都是中国的。如果作者的举例到此为止,那么,它在广度方面还是不够的。人家看了以后可能会说,你认为古代的和现代的中国人勤奋出成果我没有异议,但是,就只有中国人是勤奋的,外国人就不勤奋了吗?为了防止人家这样来钻空子,作者又举了一个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留下深深的脚印,终于写出了震惊世界的《资本论》的事例。弥补了在取材广度方面的这一个缺陷。有的学生写议论文,在选用事例时,往往会犯顾此失彼的错误。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题为《面对逆境》的议论文,所举的事例不能说不多。既有爱迪生小时候读书由于喜欢提一些怪问题而被赶出学校的事例,又有贝多芬在音乐创作的鼎盛时期双耳失聪的事例,还有爱因斯坦小时候做出了非常难看的小板凳而被同学嘲笑的事例。事例虽然有三个,但角度只有一个,即全是外国的事例。而把古代和现代中国人如何面对逆境的事例给疏忽了。在“广度”方面显然是不合格的。

  事例的选用是如此,名言的引用也是如此。你不能在议论文中老是说某某中国古人怎么说,也不能在议论文中老是说现代某某中国人怎么说,也不能在文章里老是说某某外国人怎么说,而必须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符合议论文引用名言有“广度”的要求。由于这方面的道理跟上文提到的事例的选用是一样的,在此就不展开分析了。要写好议论文,其次必须注意分析问题的深刻性即“深度”。要使议论文的分析有深度,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采取正反对比的写法。对某一问题的分析,不仅要从正面讲清必须怎么样,而且要从反面阐述不这么样会有什么后果。正反对比写法的运用,一般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种是构成对比的双方都是实际存在的事例,即以“实”来对比“实”。如有一篇题为《学以致用》的议论文,为了论证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必须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才能有所作为的道理,首先从正面举出了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创了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引导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事例,然后又从反面举出了战国时期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结果在实际指挥作战时就打了大败仗的事例。在这里,反面事例的运用恰倒好处地形成了对正面事例的补充,更为有力地论证了“学以致用”的道理。无疑加强了议论的深度。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题为《谈“惜时”》的议论文,为了论证惜时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的道理,举出了鲁迅先生把人家用于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以至著作等身的事例和雷锋同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终于成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事例。这两个事例不能说不恰当,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正面的事例,在它们的后面又没有补充进反面的事例,所以就显得深度不够,说服力也不够强。

  另一种是构成对比的双方一是实际存在的事例,一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虚”的事例,即以“虚”来对比“实”。如在一篇阐述自强的作用的议论文中,有这样一段议论:“自强是事业的‘催化剂’,是一种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被誉为‘中国当代保尔’的女青年张海迪,身患高位瘫痪,又没上过一天学,却自学日、德、英、法等语言,并翻译了不少作品。又自学医学,为病人解除疾苦。还有从废稿堆上站起来的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被人们称为‘独弦琴上练出来的小提琴家’尼可洛•巴格尼尼,他们都历尽坎坷,最后一举成名。假如他们没有把‘自强’作为精神支柱,张海迪也只不过是一个碌碌无为的自卑者,莫泊桑也不会成为著名的作家,巴格尼尼始终是一个坐过二十年牢的政治犯。”这段议论的前半部分列举了张海迪、莫泊桑、巴格尼尼历尽坎坷,仍自强不息,终于一举成名的事例,这些都是既有的事实,是“实”的。后半部分列举了张海迪、莫泊桑、巴格尼尼在坎坷经历面前失去“自强”,沦为平庸之辈的事例。但这是建立在“假如”(即“假设”)的基础之上的,是“虚”的。在这里,“实”的事例与“虚”的事例互为映衬,相反相成,使问题的分析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题为《说“谦虚”》的文章,其中举出了孔子“不耻下问”,终于成为“圣人”的事例,说明了谦虚的好处。却没有假设孔子如果“耻于下问”,会有什么后果。因此,缺少了议论的深度。
微信公众号:jiyifa_com 逍遥右脑
 
离线楚楚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7-04-13
谢谢哦
离线雁儿飞飞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02-21
不错哦!ddddddddddddddddddddd
有时候换个角度去对待事物,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哦!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