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大脑犹如一座等待开发的巨大宝库
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和逻辑学的最新研究证实,人具有巨大的潜能。着名的前苏联学者伊凡·叶夫里莫夫指出:“一旦科学的发展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脑的构造和功能,人类将会为储存在脑内的巨大能力所震惊。人类平常只发挥了极小部分的大脑功能,如果人类能够发挥一半大脑的功能,那么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部百科全书,拿到12个博士学位。”
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包括体能、智能、处世经验、情绪反应、适应自然的能力,等等。对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都存储着各种极大的潜在能量。
就其智能来说,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类储存在脑内的智能就大得惊人,人在平常只是发挥了极小部分。而任何有成就的人都不是天生的,他们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开发了人的无穷无尽的智力潜能,谁的智力潜能开发利用得多,他的成就也愈大。
20世纪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他死后科学界对他的大脑进行了十分认真细致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他的大脑无论是体积,还是其构造或细胞组织,都与其他任何人一样,没有区别;但某一部分神经网络的密度要高于普通人。这就充分说明,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并不在于他的大脑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殊地方,而是在于他通过开发自身的潜能,以超越常人的勤奋加密了神经网络的连接和他执着地为科学事业献身的忘我精神。
因此,人体内确实具有比平常未被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才气、更多的能力以及更有效的功能。每个人只要坚信人类的潜能无限,能够抱着积极的心态锲而不舍地去开发,他就一定会有用不完的能量,能力也会变得越强。
请记住,世上每个人都是他人不同的个体,在每个人的身上,也都蕴藏着一份可能与他人不同的特殊才能。这份才能正是属于你自己所独有的潜能,它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自己去唤醒它,使用它。而任何限制自己发挥潜能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心灵本身。
在这里,我们还要强调的是,人的大脑的潜能也是无限的。国内外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约有120亿~140亿个神经细胞,尽管每小时有数千个神经细胞在衰亡,但还有新的神经细胞在诞生,这是大脑神经系统正常新陈代谢所需要的。研究还发现,对常人来说,一生中只有10%左右的脑细胞在工作;许多为人类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伟人,也只有20%左右的脑细胞在工作。而最新的研究更进一步指出,如果从大脑的能力而不是从脑细胞数量的角度来看的话,人一生中对大脑潜能的挖掘和利用还不到1%!因此,人脑的潜能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它犹如一座等待开发的巨大宝库:蕴藏无限,价值无比。而只要大脑健康的人,都拥有这样一座潜能宝库,并且与一些伟大的科学家相比,宝库的价值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从物质上讲,当前的世界是信息化日益发达的时代,而从精神上讲,则当今的社会应是一个心理学的时代。在这个精神世界里,心理学的新趋势是注重“如何帮助健康的人发挥潜能”,医学的新趋势则是“如何使无病的健康人永远健康”。其实,这两个问题在本质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只有充分发挥大脑的潜能,才能保证人们永远健康;也只有永远保持健康的人,才能有条件去激发自己的大脑潜能。所以,不管是谁,只要他能够挖掘并发挥足够的潜能,他不仅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成就一番令人瞩目的事业,而且可以有效地做到防病抗衰,益寿延年,更充分地享受健康快乐的人生。
记忆方法是任何人都应该掌握也能够掌握的
记忆是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再现。人们在生活中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保持在大脑里,在相应刺激的影响下,重现出来,这就是记忆。
人们常用“博闻强记”来说明一个人的聪明与才智。记忆造就了人的无比丰富的知识库,使人有了不断接受新知识的可能。正是有了记忆,人的思维和智力才不断发展。也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增强记忆力,博闻强记是人们的一个强烈愿望。俄国着名文艺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用诗句写出了人类的这一心愿:“我是多么希望拥有这样的才能,在一天之内把这个图书馆的书都读完;我是多么希望具有巨大的记忆力,使一切读过的东西终生不忘。”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慧活动可言。所以,阿斯基洛斯说:“记忆是智慧之母。”
如果说智力是一座工厂,那么,记忆力就是一个原料仓库,它专门为这座工厂储藏原料。谁也不会否认,工厂是离不开原料的。原料源源不断地供给,工厂才能不断地开工;原料供给不足,工厂只好停工待料。智力和记忆力的关系就是这样。只有记忆力这个仓库中信息丰富充足,智力这座工厂才能很好地进行加工。
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基础。人的智力结构中的诸因素,都离不开记忆力。没有记忆力,无论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或注意力、创造力都无法存在。很明显,智力活动是在记忆力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旦失去这个基础,智力活动也就不存在了。
记忆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条件。前人的经验是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基础。因此,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没有记忆力,任何人的学习都是不可能的。
有的心理学家指出,学生在学校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在学记忆。学习一门功课,一种技能,能够储存起来作为一种经验,作为生活、工作的准备,学习才算成功。记忆标志着人类的智能、生命和经验。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记忆。张戴说:“不记则不起。”他认为记忆是思维的基础。捷克的着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假如我们能够记得所曾谈到、听到或我们的心理所曾欣赏过的一切事物,随时都可以应用,那时我们将会显得何等有学问啊。”
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老化速度加快。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知识老化的周期为30年。现在已缩短到5至10年。知识老化周期的缩短,更加要求现代人有良好的记忆力,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及时汲取科学研究的营养,以紧跟时代的步伐。
人与人之间的记忆力有一定的差别,但不管是谁,肯于有意识地锻炼记忆能力,是能使记忆力获得高度发展的。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幼年时记忆力并不好。同他一起念书的学童已把课文背熟,玩耍去了,司马光还没有记住。但是,他一点也不灰心,而是插上门,放下窗帘,一遍一遍地读下去,直到背熟。司马光成年后的记忆是惊人的,写成了历史巨着《资治通鉴》。他的非凡记忆力,正是长期苦练的结果。
世界着名的记忆大师哈利·罗莱因说:“记忆方法是任何人都完全能够掌握的。记忆力的强弱并非天生的,它是可以随着训练和掌握好的记忆技巧和方法而提高的。”正确的记忆方法和长期有意识的锻炼,对提高记忆力有极大的好处。
记忆的概念和衡量记忆力好坏的标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
凡是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以及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保留在人的头脑中,在必要的时刻又可以把它们重现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记忆与感知觉不同,感知觉反映的是当前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离开当前的客观事物,感知觉就不复存在;记忆总是指向过去,是在感知发生后出现的,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包括“记”和“忆”两个方面:记体现在识记和保持上;忆体现在再认和回忆上。记忆实际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等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由3个环节构成:识记是第一个环节,它是记忆的开端,是主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保持是第二个环节,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再认回忆是第三个环节,是从头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已储存的知识一时不能提取出来,但当它重新出现时,能加以确认,这个过程称之为再认。既不能再认又不能回忆的现象是遗忘,它是保持的对立面。
记忆的三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有着密切的联系。识记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欲忆必先记;识记的内容只有在头脑中保持并巩固了,日后才能回忆起来;回忆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通过回忆又能加强促进识记内容的巩固。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为使外界输入的信息适合于存储,大脑要对信息进行精细的加工,首先使不同感官通道输入的信息,成为人脑可以接受的形式,这种加工方式就是编码。编码有不同的层次或水平,而且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的。如视觉的信息编码、听觉的信息编码以及语义的信息编码等。
采用哪种编码形式,取决于刺激的性质和主体的个人特点。把初步编码的项目有机地组合,就是组织。经过编码和组织的信息就可以存储了。有时对初步编码的信息还要进行反复的加工,也就是编码再编码,直至有利于存储。总之,对信息的编码相当于识记过程,信息的存储相当于保持过程,信息的提取相当于再认或回忆过程。
人们研究记忆的目的,在于找出记忆的特点和规律,从而使人记得快、保持得牢固,再认或回忆得准确而又容易,以便提高人的记忆效率。
怎样衡量一个人的记忆力,或者说培养记忆力的目标何在呢?一般说来,有如下四个指标:
一是记忆的速度。同一篇课文,同一个化学分子式、物理公式、英语词汇,有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有的人即便是反复念读,还是难以记住。在一定的时间内能记住事物的数量,就是记忆的速度。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记忆速度有很大差别;即使同一个人,对不同的事物记忆速度也不一样。
二是记忆的广度。对于某种印象在一次呈现以后能够完全正确地再现多少这一指标,叫记忆的广度,或者称之为记忆的完整程度。
三是记忆的准确度。即对所记忆的对象的再现准确程度。记忆力好的人,对其所记忆的对象的再现准确性较高;而记忆力欠佳的人,对所记忆对象的再现只能呈现“大概”状态,缺乏系统性、准确性。
四是记忆的持久度。即记忆能保持的时间长度。一般说来,长时记忆是对短时记忆的多次重复加工而成。当然,也有印象特别深刻而一次形成的。不过,一个人如能对别人都容易忘却的事物而保持长久的记忆,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此人的记忆能力较好。
一般说来,好的记忆力应该是这四项指标兼而有之。大量的观察和统计表明,一个具有优秀思维智能结构的人,必然具有非常好的记忆力,他的四个记忆指标通常都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