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每个老师都能说上几句,但又都无法说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构想一个这样的场景:有一张复杂的拼图,在规定的时间内,交给很多人拼,但这张拼图的全景图遗失了,每个人只能在局部摸索,但因为没有全景图作为参考,时间又有限,只有极少人能够取得局部的成果,所以大多数拼图者根本不知道这张图是什么样的。好了回到作文的话题,我把这张图的名字叫作文,而全景图则是作文的真相。说到这,我们可以回答前面的问题了:我们之所说不清作文教学,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见过作文的真相。那么什么是作文的真相?
想要追寻作文的真相,必然要从作文的定义入手。
黎锦熙在1925年出版的《作文及文学教学法》 中的《国语的“作文”教学法》一章中是这样的表述的:
在小学国语科,作文向来称“缀法”(北京各小学校课程多用此称,实在是当初从日本寻常小学课程中沿袭而来的。可是“缀文”一词,其来已久,如《汉书》“自孔子后,缀文之士众矣。”缀文即“属文”,缀[ㄓㄨㄟ]属[ㄓㄨ]是一声之转。《汉书·贾谊传》“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史记·贾生传》作“属书”,属书即今所谓“缀字”,缀辑字句以成文也。)但法令上,如旧学制《国民学校令》则称“作法”(这个名称,在日本是怕与修身科的作法相混,所以不用。中国当初定学校课程时,将修身科的作法改为“礼仪”,——于是就把国文科的缀法改称为作法了。)而新学制《小学国语课纲要》草案则称“作文”。综合说来,缀法、缀文、作法、作文四个名称,还是缀法这个名称好些。因为所缀所作,在初年级并不尽是用符号标记出来的“文”,大部分还只是“语言的活动”,故不将“文字”表著出来,而只称“缀法”,可以使这名称的界说多包容初年级的那一部分,而且称用时可以减少那一定要执笔为文的误会。所以“作文”这个名称虽然觉得直截了当,但不如向来沿用的“缀法”意正词严。
这段文字清楚地解释了“作文”这个词语产生和被使用的经过,其中谈到的“缀法”一词非常准确地概括出了基础阶段作文的活动特征,但这个特征是针对人的活动而言的, 而不是以作文作为直接的描述对象。所以黎锦熙的答案还不足以解答我们的困惑。
既然黎锦熙没有给我们提供足够的信息,那么我就看看目前关于作文的定义是什么?查了一下得到下面这个四个定义。
作 文:写文章(多指学生练习写作)⑴
作文: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⑵
写作:写文章(有时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⑶
文章:把有组织的话用文字写成的篇章。⑷
从这几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个概念,作文、文章、写作、文字。不管是动词性还是名词性的作文和写作在概念中都包含着“文章”这个概念,“文章”是由“有组织的话用文字写成”的,这样一来我们其实面临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对静态的“文字”的指向进性分析,另一个是处于动态的“组织”这些文字的原则。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一般的《语言学概论》是这样描述文字的:“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一种文字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出于完善地记录语言的需要。”⑸在这样的描述中,文字失去了它自己的独立的地位,文字成为了语言的附庸。因为这句话是以语言为主体的描述行为,而我们要从“文字”的主体去看待它的作用。
文字作为语言的补充形式,它打破了语言不可长时间保留的局限,成为了穿越时空而传达信息的符号。这是为人们所共知的,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文字本身也是记录时间和空间的工具,同时文字也是人类所创造出的记录人类活动的工具,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字承载着时空与人的烙印穿越时空而传达信息。也就是说,文字的指向其实只有三种“时间、空间、人事”⑹。在这三种指向里,又可根据稳定性分为两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时间”,之所以把时间属性确定为第一等级,是因为时间的流逝是不可改变的;而第二等级中的“空间”“人事”都不能脱离“时间”而独自存在。在这里要说明的是这三种指向的内容,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汇集在每一汉字中的。或者说,每一个汉字都包含了“时间、空间、人事”这三种指向,但这三种指向并不是平均分配的。当孤立的汉字一个一个被连缀起来时,各自不同的属性被表出,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侧重于“时间”的连缀产生叙述,侧重于“空间”的连缀产生描写和说明,侧重于“人事”的连缀产生议论和抒情。进而,由语句构成的文章也就具有了这三种指向。这三种指向看似很少,但“时间”一直在不停地流逝;“空间”中有万物,“人事”中有万事,而且“每一物,每一事”都有着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这些内容不同的组合结果,就形成了无穷无尽的文章。⑺但也正因为文章自身有着这三种指向,也就必然因侧重不同而诞生出不同的文体,例如,侧重“时间”的文章,可归为历史类文体;侧重“空间”的文章,可归为实用类文体;侧重于“人事”的文章,可归为抒情类文体和文学类文体。
这时我们可以说,文章(学生做所的文)的本质就是对“时,空,人”进行统一的记录。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第二个问题——文字的动态组织原则。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提到:“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这段话乍看上去谈到了文章的形成过程和组织原则,其实不然从“人之立言”到“积章而成篇”是谈文章是由“积”而生的,但他并没有说明“积”所以遵循的动态原则是什么。而后面的“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这些话,更接近于对一既成篇文章进行修改。所以我们还要看从源头看一下这个动态的组织原则。
我们知道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使用的是结绳记事和图画记事的方式。后来文字的出现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取代“结绳记事”、“图画记事”的方式,虽然“结绳”与“图画”被取代了,但“结绳记事”、“图画记事”却决定了组织文字的动态原则。这个组织文字的动态原则就是“历时”与“暂时”的结合。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把两个问题弄清楚了。我们可以说,我们找到了作文这一行为的真相。这个真相就是,作文(写文章)就是使用文字从“时间,空间,人事”任何一个内容上入手,通过在“历时”和“暂时”之间不停切换的形式,对“时间,空间,人事”进行统一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