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弄明白了。
首先,我可以随意调节眼球的距离(小时候摔过一跤,所以有过斜视经历),
然后,调节两个眼睛的像(注意,即使是调节焦距,两只眼睛还是有强弱之分,事实上,大脑乐于集中处理一只眼睛的信息),经过自我催眠,使两个眼睛平衡,
调节两个像的适当部分使像以比较好的方式重合,
然后(!),要调动你的想象能力把这两个几乎重合的像解释成一个像(这个能力是必须通过催眠来训练的,这也是我刚开始看了很久“看不'出'”的原因)。
我有点近视(400度,虽然平时从不戴眼镜),所以看到5层时就很难认出图来,而且图的设计也不是用来看更多层的,多层的图首先就是有些“扭曲”和不完备的,这就增加了认的难度。
我昨天刚开始看波动速读法,我有些理解字“浮起来”的意思。
立体的字(比如,假如,墨水不是写在纸上,而是悬浮在空气中组成字(当然,还是平的),我是说,假如纸没有了,只剩下字,然后,纸在字后一定距离作为背景——我想试试解释这是为什么,虽然书不是设计成特定的图形的,但是背景,也就是纸,由于几乎都是白色,而阴影区(其实就是字),几乎是有规律的间隔出现,故纸(白色区域)可以自由重叠,所以可以形成纸在字后面的不明确字的幻象),这样的字似乎更容易被认识和“阅读”,右脑很“乐于”这么做,看一片字,感觉就像用手抓破一层绷紧的塑料薄膜一样。
训练3D图就是为了训练这种能力。所以,盲目追求看很多层似乎就没什么必要,只要学会适当的运用眼睛就是了。对于纸而言,总能确保那种特定的感觉的出现。